Sunday, 22 September 2019

《如夢令》李清照


如夢令李清照

常記溪亭日暮,沉醉不知歸路。
興盡晚回舟,誤入藕花深處。
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

鳴謝黃振全老師墨寶

三千年讀史,不外功名利祿; 九萬里悟道,終歸詩酒田園。


三千年讀史,不外功名利祿;
九萬里悟道,終歸詩酒田園。

鳴謝黃振全老師墨寶


================================================
南懷瑾,當代國學大家,少承舊學,博覽群經,無所不涉,極為少有的能夠貫通儒釋道乃至整個中國傳統文化的人物。以下為南懷瑾說中國文化及人生智慧妙語集錄,從其大量著作中精心摘選而出,共七七四十九句,細品,必受用不盡。

人生的最高境界

人生最高境界是:佛為心,道為骨,儒為表,大度看世界;技在手,能在身,思在腦,從容過生活。三千年讀史,不外功名利祿;九萬里悟道,終歸詩酒田園。

多讀歷史


我還有個主張,希望大家為了國家民族的前途,研究經濟政治問題,要多讀歷史才好。觀今宜鑑古,無古不成今。我們小時候讀歷史是最重要的課。要了解現在時代的趨勢,必須要懂得自己古代的歷史。觀察個人事業的成功失敗,要拿古代做鏡子,古代每個時代,怎麼失敗的?怎麼成功的?沒過去就沒現在。

有缺陷才是正常

佛學叫這個世界「娑婆世界」,譯為「堪忍」,說我們這個世界是缺陷的世界。《易經》也說這個世界是缺陷的,讓你有錢就不給你學問,有學問就沒有錢;給你子孫滿堂,就不給你別樣了,所以總是有缺陷不圓滿的。

知生滅便是覺悟

生命就是這樣,年年都有個春天,年年也有個冬天,這是生滅兩頭的現象;念頭、細胞乃至一切物質也是有生有滅,永遠都是這樣。找到了生命能生能滅的根本,叫做成佛,叫證得菩提。……為什麼佛教到中國,很容易就被吸收呢?因為中國文化的老祖宗《易經》,也講過這個道理。

英雄與聖賢之別

英雄能夠征服天下,不能征服自己;聖賢不想去征服天下,而征服了自己。英雄是將自己的煩惱交給別人去挑起來,聖人自己挑盡了天下人的煩惱。這是我們中國文化的傳統精神,希望每個人能完成聖賢的責任,才能成為偉大的政治家。

古代經典要從小開始背

當年我讀四書五經,都是要背的。小朋友們要放學了,心裏高興,一邊嘴裏唱着一邊你推我一下,我推你一把的。這樣讀書,心裏會記住,一輩子忘不了。想起來的時候心裏默念一下,其中的道理就又琢磨了一回。……常有人問我,為什麼能有這麼好的學問,我都實實在在告訴人家,這都是我十三歲以前熟背這些古書的效果。

吃得了苦,才能享得了福

實際上,好事跟痛苦是一體的兩面而已,一個是手背,一個是手心。假使說,好事他能夠真丟掉開的話,痛苦來一樣可以丟開,所以痛苦也是一個很好的測驗。如果一個人碰到煩惱、痛苦、逆境的時侯丟不開,說他碰到好事能丟得開,那是不可能的。

佛家只說兩個字——無常

佛學為什麼講無常?因為世界上的事沒有永恆的。人的慾望,永遠貪求永恆,想永遠保持存在,那是永遠不可能的,那是笨蛋,是看不清楚的人搞的。所以佛告訴你,積聚必有消散,崇高必有墮落,合會終須別離……那是必然的道理,這是大原則。

把人做好、把事做對,就是學問

學問不是文學,文章好是這個人的文學好;知識淵博,是這個人的知識淵博;至於學問,哪怕不認識一個字,也可能有學問——作人好,做事對,絕對的好,絕對的對,這就是學問。

君子不怨天尤人

人能夠真正做到了為學問而學問,就不怨天、不尤人,就反問自己,為什麼我站不起來?為什麼我沒有達到這個目的?是自己的學問、修養、做法種種的問題。自己痛切反省,自己內心裏並不蘊藏怨天尤人的念頭。拿現在的觀念說,這種心理是絕對健康的心理,這樣才是君子。

做什麼都有境界

一個人修道,或者讀書,一步有一步的不同境界。像一個學藝術的人,今天有了一個新的靈感,或者畫一張畫,特別有一種心得,就是有它的境界。一個做水泥工的,今天突然一磚頭下去,用水泥一抹,特別平,心裏頭很舒服,原來這樣砌才好,這是他做水泥工時侯的境界。

所以,境界包含一切境界,修道人有一分的成就,境界就有一分的不同;有兩分的成就,就有兩分的不同。換句話說,人修到了某一種境界,人生的境界就開朗到某一種程度。

出身不重要,器度才重要

在艱苦中成長成功之人,往往由於心理的陰影,會導致變態的偏差。這種偏差,便是對社會對人們始終有一種仇視的敵意,不相信任何一個人,更不同情任何一個人。愛錢如命的慳吝,還是心理變態上的次要現象。相反的,有器度有見識的人,他雖然從艱苦困難中成長,反而更具有同情心和慷慨好義的胸襟懷抱。因為他懂得人生,知道世情的甘苦。

只有淡泊才能寧靜

諸葛亮的千古名言「淡泊明志,寧靜致遠」。只有先肯淡泊,而又甘於淡泊,甚至享受淡泊,做到孔子所講的「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才能到達寧靜的境界。

好情緒就是最好的養生

養生學理論認為,「憤怒傷肝,恐懼傷腎,好樂傷心,憂患傷肺。」即,容易發怒、容易發脾氣或脾氣不好的人,便是肝氣不平和的現象。容易害怕,膽小怕事,便是腎氣不平和。嗜好過分,特別如飲食、男女方面過分,可使心臟有問題。多愁善感,或遇家庭問題,其他等等事故,心多憂患,便由肺氣不平和開始,影響內臟健康。

古來聖賢皆寂寞

古今中外,許多被後世認為是多麼偉大,能影響千秋萬世的人物,在當時,大多數都是那麼淒涼寂寞的。因為他們在生前不重視短見的唯利是圖,對自己個人,對國家大事,都是以如此的人品人格來為人處世的。

任何時代,都是現實者多超脫者少

許多人都在感嘆這個社會、這個時代,太重現實。其實,在任何時代,任何地區,人活在世間,就要生存;漸漸的,慢慢的,不知不覺就會重視現實。只有少數的人能超脫現實,為崇高的理想而努力,放棄自我而為天下人着想,不顧自己短暫一生的生活現實,而為千秋萬代着眼。因此,也就受到人們一種超越的崇敬,稱他為「聖人」了。

固執己見,做不了大事

我們研究歷史上一些成功和失敗人物的性格,會發現很有趣的對比。有些人的性格,喜歡接受別人更好的意見。不過,能立刻改變,馬上收回自己的意見,改用別人更好意見的人太少,劉邦是這少數人中的一個。而項羽對於自己的主意,就絕對不會改變,絕對不接受別人的意見。

成敗悲喜,只是自然

以《易經》的道理去看人生,一舉一動,都有相對、正反、交錯,有得意就有失意,有人贊成就有人反對。人事物理都一定是這樣的,離不開宇宙這個大原則。

少吹牛皮,多做實事

古今中外,人類心理都是一樣的,多半愛吹牛,很少見諸於事實;理想非常高,要在行動上做出來就很難。所以,孔子說,真正的君子,要少說空話,多做實在的事情。

養生最應該重視的是腳底

衰老、死亡是先從腳底開始的,以前講「寒從足底生」,老人冬天那個腳底心還發燙的,就會長壽。所以,我經常叫你們加衣服,尤其女人,褲子要穿厚些。我們小的時候看到祖母,兩個褲腿都綁起來,所以婦科的病少。現在穿個三角褲,又穿裙子,要美麗,不怕凍,所以婦科病特別多。寒從足底生,精也從足底生,兩腿、兩足是非常重要的。

中國傳統教育的真諦

中國幾千年教育的目的,不是為了謀生,是教我們做一個人,職業技術則是另外學的。而且教育從胎教開始,家教最重要,然後才是跟先生老師學習。人格教育、學問修養是貫穿一生的。所以,社會除了政治力量、財富力量以外,還要有獨立不倚、卓爾不群的人格品格修養,作為社會的中流砥柱。

命運可以改變

命不好自己可以改變,方法很簡單,一德、二命、三風水、四積陰功、五讀書。人定可以勝天,命運是靠自己的。

人的勢利,很正常
其實,人與人的交往,人際事物的交流,勢利是其常態。純粹只講道義,不顧勢利,是非常的變態。物以稀為貴,此所以道義的絕對可貴了。

沒有什麼會一直擁有

凡是好的大家都希望它不要變。像人類的感情,我們都希望愛河永浴,希望它不要變;年齡也希望不要變,永遠青春等等。可見人永遠都是那麼愚蠢!如果我們懂了這個道理,知道天地間沒有不變的事物,變是當然,不變?沒有這回事!

以信仰約束自己

我發現一個有思想信仰的人,他的成就絕對不同,一個人沒有什麼管到自己的時候,很容易就是失敗的開始。

生命的能量來自「靜」

能源從哪裏來的?是從靜態來的,從空來的。為什麼我們忙碌到夜裏就要睡覺呢?因為人也需要靜態,腦筋不休息是不行的。……人的生命常常忘記了靜,反而儘量用動態去消耗自己。

越是難,越要緩

有時候處理一件複雜困難的事,百思不得其解,忽然自己的思想說,這樣做可以解決問題,這就是靜態的作用。所以你要處理複雜困難的事,一定先要靜下心來什麼都不想。你越想就越是把自己的腦子轉了起來,所有的神經都轉起來,最後不死即病。

真正的修行是紅塵練心
真正的修行不只在山上,也不只在廟裏,更在社會中。要在修行中生活,在生活中修行。……無論你從事什麼職業,都要把你的修行融入到你的工作中,面對境界歷事煉性,對人煉心。……不要怕遇到違緣障礙,它可以歷煉你的心性,提高你的層次,增長你的智慧。

心態好,世界才會美好

凡事不要只考慮自己,要為對方考慮。只有去掉了自私、自利、自愛,你才能夠自在。……你怎樣對待別人,別人也會怎樣對待你,不要總是怨天尤人,不要總是挑別人的毛病,看別人不順眼,不要總想去改變別人,先調整好自己的心態,修好自己的心,一切境都會隨心轉。

所謂修行——修正自己
如果你以寬闊的胸懷容納一切、包容一切的時候,你就不會有想不通的事,看一切人都是好人,看一切事都是好事,看一切境都是好境。能經常查找自己的缺點,能不斷地去掉我執,這就是修行,否則修什麼呢?

讀書是為做人,而不是謀生

一個人為什麼要讀書?……傳統中最正確的答案,便是「讀書明理」四個字。明理,是先要明白做人的道理。如果要問中華民族、中國人素來的教育目的是什麼?讓我們再重複一句:是為了「做人」,而不是為了「生活」。

多跟有益自己的人交往

多跟人格成熟、品行可靠的人往來,幫忙你成長,急難的時候可靠。多和老年人往來,可以學很多經驗學問。

忘記己恩,不忘人恩

「施惠勿念,受恩莫忘」,這兩句話對我一生影響很深,都是佛家、儒家、道家的精神。幫忙了人家,好處給了人家,心裏記都不要記,要丟掉。「受恩」,得人家一點好處,要永遠記住。

按時作息,才是人的生活

我們人身體上每天的氣候,從夜裏十一時開始,一直到第二天上午十二點,都是陽氣;下午屬於陰氣。現在都市很多年輕人,都是陽氣不夠——上午起來昏頭昏腦,一點精神沒有;到下午睡一個午覺起來,精神慢慢好了;到夜生活一來,精神越來越好——這些人都是陰氣很盛……這個生活不叫夜生活,是鬼生活,晝夜顛倒的。

最好的交情
中國人講交朋友,「君子之交淡如水」,好朋友不是酒肉朋友,不是天天來往,平常很平淡。但這並不是說冷漠無情,朋友碰到困難,或生病之類的事,他就來了。平常無所謂,也許眼睛看看就算打招呼了,可是有真熱情。

處世的真諦

對自己要求嚴格;對於別人錯了的,責備人家時,不要像對自己那麼嚴肅。這樣處世作人,對長官也好,對同事也好,對部下也好,怨恨就少了。相反的,一個社會風氣,到了亂的時代,往往是對別人要求重,對自己要求輕;要求別人特別嚴格,原諒自己輕而易舉。

咽下這口氣

有一個辦法很簡單,你做到的話,包你有用處。當你要發脾氣的時候,你趕快做個氣功,把嘴巴一張,先吐一口氣,再用鼻子吸一口氣,咽下去,再說要不要發脾氣。……那真有氣耶!人生氣時,硬是有一口氣,不是假的。

不與好朋友共事

有些人可以同學,年輕做朋友蠻好,但沒有辦法和他同走一條道路,不一定能共事業。假如有一個事業,認為是好朋友,拉在一起做,往往後來朋友變成冤家,真不划算。幫忙別幫太多中國鄉下人有句老話,送人一斗米是恩人,送人一擔米是仇人。幫朋友的忙,正在他困難中救濟一下,他永遠感激;但幫助太多了,他永不滿足。

貪求傷身

處富貴中時,不以養而傷害自己。相反地,在貧賤之間,「不以利累形」。人在貧賤中,就要為生活而賺錢,可也不能過分地貪求,所謂「人為財死」,過分的貪求,過分地勞累,同樣地會損害身體的健康,而危及生命。

任勞易,任怨難

最難的是「勞而不怨」。大家常說,做事要任怨,經驗告訴我們任勞易,任怨難,多做點事累一點沒有關係,做了事還挨罵,這就吃不消了。……歷史上做大事的人都是能任勞,還更能任怨,甚至要任天下之怨而不悔。

為別人就是為自己

人人都以為為自己好,自己就會越來越好。殊不知,太為自己好的人,往往得不到福報,也就越來越差了。相反地,不為自己好,就想着為別人好,那上天反而不會虧待他,而他慢慢地就會變好起來。

不玩手段,才是精明

有最高的誠懇,就是最成功的人。所以我常常告訴青年同學,不要玩花樣玩手段……將來什麼人成功呢?一個笨人,一個不玩手段,對人做事非常誠懇的人。這是天地的法則。

人生就是一場假戲真做

人生如同一場戲,戲已經開場了,你就要演下去,但是你要明明白白、清清楚楚的知道,你是在演戲……既要演好你的角色,又不要假戲當真,其實人間並不是我們的老家,眾生只不過是匆匆過客而已,有什麼可執着的,有什麼可計較的,少說一句又能怎樣?退一步又能怎樣?

苦難是好事

人類的歷史中凡是成大功、立大業、做大事的人,都是從艱苦中站起來的。而自艱苦中站出來的人,才懂得世故人情。所以對一個人的成就來說,有時候年輕多吃一點苦頭,多受一點屈折艱難,是件好事。……真正要成大功、立大業、做大事的人,一定要有豐富的人生經驗。

放下但不放棄

各有各的因緣,各有各的福報。你執着什麼,什麼就會傷害你;你執着誰,誰就會讓你傷心。一切都要看成如夢如幻,放下所有的妄念。但放下不是放棄,該做的還要去做,還要做好。

仗義每從屠狗輩,負心多是讀書人

據我這幾十年經驗,到現在更承認古人的兩句話:「仗義每從屠狗輩,負心多是讀書人。」……同情、可憐他人的是窮人,窮人才會同情窮人,痛苦中人才會同情痛苦的人,屠狗輩就是殺豬殺狗的,沒讀過什麼書。……知識分子知識高,自己思想解釋就越多,不願意做的時候,他會刻意加以解釋。知識低的人不會解釋,朋友嘛!怎麼不去?為朋友沒有理由不去,因為他思想不複雜。

不如意,才是人生

中國人有兩句名言說:「不如意事常八九,可與人言無二三。」……「十有九輸天下事,百無一可意中人。」……一個人活在這個社會上,都想自己名聲好,成就高,一路春風得意,但那是不可能的。一個真正有道的人,處在這個社會,常有很多的委屈、侮辱、痛苦,沒有辦法向人訴苦,只有自己挑起來。

相信世界的美好

不要動不動說夫妻是冤家,兒女是債主,也不要說金錢是毒蛇,人心是險惡。要相信,這個世界的美好一面,善良的一面。

一壺濁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

臨江仙楊慎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
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
白髮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
一壺濁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

鳴謝黃振全老師墨寶

Saturday, 17 August 2019


《賦得古原草送別》白居易

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
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
 古同「野」source


鳴謝黃振全老師墨寶

不過數片葉,滿紙但是節...


鄭板橋

不過數片葉,滿紙但是節,萬物要見根,非徙觀半截。
風雨不能摇,雪霜頗能涉,低處更相尋,干雲上天闕。


鳴謝黃振全老師墨寶

Sunday, 26 May 2019

僊境黃麈依樣少, 寒槑朵朵枝枝俏,年年未信看年秊,白雪長凝芲不老。

僊 古同「仙」source

槑 
古同「梅」source

秊 古同 「年」source

  古同 「看」 Source

芲 同「花」source




















鳴謝黃振全老師墨寶





出處: 

Thursday, 16 May 2019

龝水魚游日,春樹鳥鳴時



節錄自楊素 《贈薛播州詩》
秋水魚游日,春樹鳥鳴時。
濠梁暮共往,幽谷有相思。
千里悲無駕,一見杳難期。









鳴謝黃振全老師墨寶







圖一
圖二
甲骨文

,甲骨文,是象形字,字形形像長長鬚,長足,薄翼翼的蟋蟋蟀。有的甲骨文加 "火" 而寫成成會意字; 火,借代灶台,表示天氣轉涼之後,喜歡藏身予散發熱氣的灶台縫
隙的蟋蟀。











讀了《說文解字》等文獻之後,卻又發現「秋」字原本只不過是一蟋蟀。那是一隻善跳躍、雄性好鬥、兩翅摩擦可發出響聲的「蛐蛐兒」。
秋天是禾穀成熟、收穫的季節,緣何與蟋蟀扯上關係呢?

....我們得從甲骨文的「秋」的字形說起。其字形像是一隻蟋蟀,長觸角,粗後腿,生動形象,造型逼真(圖一)。有台灣學者認為「像蝗蟲形或以火烤蝗蟲之狀,為秋季的景象」,這也是有一定道理的。《詩經·豳風·七月》曰:「五月斯螽動股,六月莎雞振羽。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戶,十月蟋蟀入我床下。」蟲以鳴秋,可見先民那時便知把蟋蟀理解為秋天的表征。

甲骨文的「秋」還有一種寫法:蟋蟀形下加「火」字,蟋蟀被火燒了,有人說這是先民焚田殺蟲的習俗(圖二)。

(來原 : 每日頭條:用趣說漢字丨「秋」自蟋蟀來)

Saturday, 11 May 2019

少年聽雨謌樓上。紅燭昏羅帳....



虞美人·聽雨

少年聽雨謌樓上。紅燭昏羅帳。
壯年聽雨客舟中。江闊雲低、斷雁叫西風。
而今聽雨僧廬下。鬢已星星也。
悲歡離合總無情。一任階前 、點滴到天明。


《謌》異體字, 同「歌」



鳴謝黃振全老師墨寶




















朝代:宋代
作者:蔣捷

譯文
年少的時候,歌樓上聽雨,紅燭盞盞,昏暗的燈光下羅帳輕盈。人到中年,在異國他鄉的小船上,看濛濛細雨,茫茫江面,水天一線,西風中,一隻失羣的孤雁陣陣哀鳴。
而今,人已暮年,兩鬢已是白髮蒼蒼,獨自一人在僧廬下,聽細雨點點。人生的悲歡離合的經歷是無情的,還是讓臺階前一滴滴的小雨下到天吧。

註釋
虞美人:詞牌名
斷雁:失羣孤雁
星星:白髮點點如星,形容白髮很多。

原作中前兩個聽雨的場景是同一個人(作者)的一種回憶。紅燭昏羅帳,其中“昏”一詞很好地展現了一種迷離的感覺,一種隱約的氛圍,像是回憶之感。斷雁叫西風的感覺也是宏大的場景,有着濃郁的個人憂傷色彩。但是最後的僧廬聽雨中,完全是一種現實的描繪。“而今”一詞很好的說明了現狀——一種由回憶拉回現實的感受,增加了對歲月的感悟!

少年時:不識愁滋味;中年時:顛沛流離的悲涼滄桑;老年時:歷盡離亂後的憔悴枯槁一生的悲歡離合誰也說不清,聽那窗前的秋雨一無所動,任它滴滴答答直到天明。

這是蔣捷自己一生的真實寫照。詞人曾爲進士,過了幾年官宦生涯。但宋朝很快就滅亡。他的一生是在顛沛流離中度過的。三個時期,三種心境,讀來也使人悽然。

這首詞作者自己漫長而曲折的經歷中,以三幅象徵性的畫面,概括了從少到老在環境、生活、心情各方面所發生的巨大變化。

這是一首小令,卻概括出少年、壯年和晚年的特殊感受,可謂言簡意賅。它以“聽雨”爲媒介,將幾十年大跨度的時間和空間相融合。少年只知追歡逐笑享受陶醉;壯年飄泊孤苦觸景傷懷;老年的寂寞孤獨,一生悲歡離合,盡在雨聲中體現。因受國亡之痛的影響...

(來源 :讀古詩詞網)

橫看成嶺側成峰, 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 只緣身在此山中。


《題西林壁》宋·蘇軾 

橫看成嶺側成峰, 遠近高低各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 只緣身在此山中。


鳴謝黃振全老師墨寶


蘇軾的這首《題西林壁》以理語入詩,寫得既有情趣,又有理趣。元豐九年(1084)蘇軾由黃州團練副使改任汝州刺史,他特地過江登臨廬山,游山十餘日,並在西林寺寫下這首題壁詩。詩人從自己獨特的觀察和感受出發,勾畫出廬山的千姿百態,秀美迷人。但是,這不是一首純粹謳歌壯麗山河的寫景詩,作者在措寫景物中,用形象化的語言表達了一個深刻的哲理。

前兩句「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雖然只是粗略的勾畫,沒有細緻具體的描繪,但是卻從人們正視、側看、俯瞰、仰視、遙望、近察中,從人們立足點、觀察點的不斷變換中,寫出了廬山的多姿多采,神奇莫測。後兩句「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寫詩人在觀察中得到的啟示。蘇軾向生活的深處開掘,把觀感和哲理結合起來,從而闡明了一個深刻的道理:只有從不同的方面了解事物,既深入它的內部細察精神實質,又站到事物之上,總觀它的全貌,才能給事物以正確的認識。

清代的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說:「詩人對宇宙人生,須入乎其內,又須出乎其外。入乎其內,故能寫之,出乎其外,故能觀之。」蘇軾的《題西林壁》正形象化地說明了這一道理。


原文網址:https://kknews.cc/zh-mo/culture/zgr5p63.html

Friday, 10 May 2019

湖平兩岸闊,凮正一颿懸

《凮》古同“風” (Source)
《颿》今作“帆” (Source)


出自於王灣的《次北固山下

客路青山外,行舟綠水前。
湖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
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
鄉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


鳴謝黃振全老師墨寶



譯文
旅途在青山外,在碧綠的江水前行舟。
潮水漲滿,兩岸之間水面寬闊,順風行船恰好把帆兒高懸。
夜幕還沒有褪盡,旭日已在江上冉冉升起,還在舊年時分,江南已有了春天的氣息。
寄出去的家信不知何時才能到達,希望北歸的大雁捎到洛陽去。

Saturday, 4 May 2019

李白斗酒詩百篇 長安市上酒家眠 天子呼來不上船 自稱臣是酒中僲




《僲》古同“仙”



鳴謝黃振全老師墨寶



這詩出自杜甫《飲中八仙歌》

這四句寫李白好飲、狂放、瀟灑,也寫出了李白酒一下肚,詩興立刻泉湧而來的才華——李白只要喝下一斗酒,就能作出百篇詩來。他常在長安市上喝酒,喝醉了就睡在酒樓上。有一次,唐玄宗遊白蓮池,召李白去作詩,李白卻喝得醉醺醺的,說甚麼也不上船,還自言自語地說:“我是酒中仙!”“天子呼來不上船”。此情未必是事實,杜甫用誇張的手法,塑造了李白桀驁不馴、豪放縱逸、傲視王侯的藝術形象,神采奕奕,形神兼備,具有高度的藝術真實性和藝術感染力。

(來源 :海博學習網 www.exam58.com)



寵辱不驚 看庭歬花開花落 去留無意 望天上雲捲雲舒


寵辱不驚   看庭前花開花落   去留無意   望天上雲捲雲舒
《歬》古同“前”


鳴謝黃振全老師墨寶


寵辱不驚,是一種境界,個人認為,只有中國的傳統道家思想方有這般境界。人生在世,能視寵辱如花開花落般尋常;視喜怒去留如雲捲雲舒般變幻,淡然處之,這該是何等的境界,兄弟性急,對此頗為嚮往。寵辱不驚,是一個成語,是一個典故,耐人深思。

唐朝時,有個叫盧承慶的官員,供職吏部,任考功員外郎,負責高級官員的政績考核,此人深通做官處世之道。當時一個負責督辦糧草的官員,因大風毀船失米,到吏部述職時,盧承慶寫下評語:「臨運毀糧,考核為中等下」;這人看完評語後,面無表情,準備退下,盧承慶想了想,又把評語改為:「雖為損米,但非人力之所及,考核為中等中」;這人看了一眼後,還是沒有半點笑容,不驚不喜,一副事不關己的樣子,盧承慶見此人如此從容,必非尋常人物,於是又把評語改為:「寵辱不驚,考核為中等上」。成語「寵辱不驚」的出處(《新唐書》)。

盧承慶有家訓傳世
盧承慶為官清廉,做事認真,講求實際。晚年病危的時候,把兒女們叫到床前囑咐說:「我死後,喪事一定要從簡。穿的這身衣裳就算是我的裝裹,不要再給我買新衣服。棺材外邊不必設槨,用一層棺材裝好,埋了就可以。墳頭不要太高,只要能讓人看得見就可以了。碑文不要亂寫,吹噓我這一生有什麼功績,只要老老實實寫上我的履歷、什麼時候死的,此生足矣!」這就是盧承慶的遺言。可見,盧承慶不僅清廉,而且自身也是個對虛榮看得非常淡的人。

寵辱不驚,乃是人生最高境界
寵辱不驚,去留無意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卻非常困難。我輩俱是凡夫俗子,紅塵的多姿、世界的多彩令眾生怦然心動,名利皆你我所欲,如何能不憂不懼、不喜不悲呢?竊以為,要明確自己的生存價值,由來功名輸勛烈,心中無私天地寬。若心中沒有過多的私慾,又怎會患得患失呢?要認清自己所走的路,得之不喜,失之不憂,不要過分在意得失,不要過分看重成敗,更不要過分在乎別人對你的看法。只要自己努力過,只要自己曾經奮鬥過,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按自己的路去走,外界的評說又算得了什麼呢?




生亦欣然、死亦無憾。花落還開,水流不斷。我兮何有,誰歟安息。明月清風,不勞牽掛。

(圖片皆采自網絡,深表謝意!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此聯出自《菜根譚》)(Source: 每日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