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11 May 2019

橫看成嶺側成峰, 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 只緣身在此山中。


《題西林壁》宋·蘇軾 

橫看成嶺側成峰, 遠近高低各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 只緣身在此山中。


鳴謝黃振全老師墨寶


蘇軾的這首《題西林壁》以理語入詩,寫得既有情趣,又有理趣。元豐九年(1084)蘇軾由黃州團練副使改任汝州刺史,他特地過江登臨廬山,游山十餘日,並在西林寺寫下這首題壁詩。詩人從自己獨特的觀察和感受出發,勾畫出廬山的千姿百態,秀美迷人。但是,這不是一首純粹謳歌壯麗山河的寫景詩,作者在措寫景物中,用形象化的語言表達了一個深刻的哲理。

前兩句「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雖然只是粗略的勾畫,沒有細緻具體的描繪,但是卻從人們正視、側看、俯瞰、仰視、遙望、近察中,從人們立足點、觀察點的不斷變換中,寫出了廬山的多姿多采,神奇莫測。後兩句「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寫詩人在觀察中得到的啟示。蘇軾向生活的深處開掘,把觀感和哲理結合起來,從而闡明了一個深刻的道理:只有從不同的方面了解事物,既深入它的內部細察精神實質,又站到事物之上,總觀它的全貌,才能給事物以正確的認識。

清代的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說:「詩人對宇宙人生,須入乎其內,又須出乎其外。入乎其內,故能寫之,出乎其外,故能觀之。」蘇軾的《題西林壁》正形象化地說明了這一道理。


原文網址:https://kknews.cc/zh-mo/culture/zgr5p63.html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