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16 May 2019

龝水魚游日,春樹鳥鳴時



節錄自楊素 《贈薛播州詩》
秋水魚游日,春樹鳥鳴時。
濠梁暮共往,幽谷有相思。
千里悲無駕,一見杳難期。









鳴謝黃振全老師墨寶







圖一
圖二
甲骨文

,甲骨文,是象形字,字形形像長長鬚,長足,薄翼翼的蟋蟋蟀。有的甲骨文加 "火" 而寫成成會意字; 火,借代灶台,表示天氣轉涼之後,喜歡藏身予散發熱氣的灶台縫
隙的蟋蟀。











讀了《說文解字》等文獻之後,卻又發現「秋」字原本只不過是一蟋蟀。那是一隻善跳躍、雄性好鬥、兩翅摩擦可發出響聲的「蛐蛐兒」。
秋天是禾穀成熟、收穫的季節,緣何與蟋蟀扯上關係呢?

....我們得從甲骨文的「秋」的字形說起。其字形像是一隻蟋蟀,長觸角,粗後腿,生動形象,造型逼真(圖一)。有台灣學者認為「像蝗蟲形或以火烤蝗蟲之狀,為秋季的景象」,這也是有一定道理的。《詩經·豳風·七月》曰:「五月斯螽動股,六月莎雞振羽。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戶,十月蟋蟀入我床下。」蟲以鳴秋,可見先民那時便知把蟋蟀理解為秋天的表征。

甲骨文的「秋」還有一種寫法:蟋蟀形下加「火」字,蟋蟀被火燒了,有人說這是先民焚田殺蟲的習俗(圖二)。

(來原 : 每日頭條:用趣說漢字丨「秋」自蟋蟀來)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