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26 May 2019
Thursday, 16 May 2019
龝水魚游日,春樹鳥鳴時
節錄自楊素 《贈薛播州詩》
秋水魚游日,春樹鳥鳴時。
濠梁暮共往,幽谷有相思。
千里悲無駕,一見杳難期。
鳴謝黃振全老師墨寶
圖一
|
圖二 |
秋,甲骨文,是象形字,字形形像長長鬚,長足,薄翼翼的蟋蟋蟀。有的甲骨文加 "火" 而寫成成會意字; 火,借代灶台,表示天氣轉涼之後,喜歡藏身予散發熱氣的灶台縫
隙的蟋蟀。
讀了《說文解字》等文獻之後,卻又發現「秋」字原本只不過是一蟋蟀。那是一隻善跳躍、雄性好鬥、兩翅摩擦可發出響聲的「蛐蛐兒」。
秋天是禾穀成熟、收穫的季節,緣何與蟋蟀扯上關係呢?
....我們得從甲骨文的「秋」的字形說起。其字形像是一隻蟋蟀,長觸角,粗後腿,生動形象,造型逼真(圖一)。有台灣學者認為「像蝗蟲形或以火烤蝗蟲之狀,為秋季的景象」,這也是有一定道理的。《詩經·豳風·七月》曰:「五月斯螽動股,六月莎雞振羽。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戶,十月蟋蟀入我床下。」蟲以鳴秋,可見先民那時便知把蟋蟀理解為秋天的表征。
甲骨文的「秋」還有一種寫法:蟋蟀形下加「火」字,蟋蟀被火燒了,有人說這是先民焚田殺蟲的習俗(圖二)。
(來原 : 每日頭條:用趣說漢字丨「秋」自蟋蟀來)
Saturday, 11 May 2019
少年聽雨謌樓上。紅燭昏羅帳....
虞美人·聽雨
少年聽雨謌樓上。紅燭昏羅帳。
壯年聽雨客舟中。江闊雲低、斷雁叫西風。
而今聽雨僧廬下。鬢已星星也。
悲歡離合總無情。一任階前 、點滴到天明。
《謌》異體字, 同「歌」
鳴謝黃振全老師墨寶
朝代:宋代
作者:蔣捷
譯文
年少的時候,歌樓上聽雨,紅燭盞盞,昏暗的燈光下羅帳輕盈。人到中年,在異國他鄉的小船上,看濛濛細雨,茫茫江面,水天一線,西風中,一隻失羣的孤雁陣陣哀鳴。
而今,人已暮年,兩鬢已是白髮蒼蒼,獨自一人在僧廬下,聽細雨點點。人生的悲歡離合的經歷是無情的,還是讓臺階前一滴滴的小雨下到天吧。
註釋
虞美人:詞牌名
斷雁:失羣孤雁
星星:白髮點點如星,形容白髮很多。
原作中前兩個聽雨的場景是同一個人(作者)的一種回憶。紅燭昏羅帳,其中“昏”一詞很好地展現了一種迷離的感覺,一種隱約的氛圍,像是回憶之感。斷雁叫西風的感覺也是宏大的場景,有着濃郁的個人憂傷色彩。但是最後的僧廬聽雨中,完全是一種現實的描繪。“而今”一詞很好的說明了現狀——一種由回憶拉回現實的感受,增加了對歲月的感悟!
少年時:不識愁滋味;中年時:顛沛流離的悲涼滄桑;老年時:歷盡離亂後的憔悴枯槁一生的悲歡離合誰也說不清,聽那窗前的秋雨一無所動,任它滴滴答答直到天明。
這是蔣捷自己一生的真實寫照。詞人曾爲進士,過了幾年官宦生涯。但宋朝很快就滅亡。他的一生是在顛沛流離中度過的。三個時期,三種心境,讀來也使人悽然。
這首詞作者自己漫長而曲折的經歷中,以三幅象徵性的畫面,概括了從少到老在環境、生活、心情各方面所發生的巨大變化。
這是一首小令,卻概括出少年、壯年和晚年的特殊感受,可謂言簡意賅。它以“聽雨”爲媒介,將幾十年大跨度的時間和空間相融合。少年只知追歡逐笑享受陶醉;壯年飄泊孤苦觸景傷懷;老年的寂寞孤獨,一生悲歡離合,盡在雨聲中體現。因受國亡之痛的影響...
(來源 :讀古詩詞網)
橫看成嶺側成峰, 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 只緣身在此山中。
《題西林壁》宋·蘇軾
橫看成嶺側成峰, 遠近高低各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 只緣身在此山中。
鳴謝黃振全老師墨寶
蘇軾的這首《題西林壁》以理語入詩,寫得既有情趣,又有理趣。元豐九年(1084)蘇軾由黃州團練副使改任汝州刺史,他特地過江登臨廬山,游山十餘日,並在西林寺寫下這首題壁詩。詩人從自己獨特的觀察和感受出發,勾畫出廬山的千姿百態,秀美迷人。但是,這不是一首純粹謳歌壯麗山河的寫景詩,作者在措寫景物中,用形象化的語言表達了一個深刻的哲理。
前兩句「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雖然只是粗略的勾畫,沒有細緻具體的描繪,但是卻從人們正視、側看、俯瞰、仰視、遙望、近察中,從人們立足點、觀察點的不斷變換中,寫出了廬山的多姿多采,神奇莫測。後兩句「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寫詩人在觀察中得到的啟示。蘇軾向生活的深處開掘,把觀感和哲理結合起來,從而闡明了一個深刻的道理:只有從不同的方面了解事物,既深入它的內部細察精神實質,又站到事物之上,總觀它的全貌,才能給事物以正確的認識。
清代的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說:「詩人對宇宙人生,須入乎其內,又須出乎其外。入乎其內,故能寫之,出乎其外,故能觀之。」蘇軾的《題西林壁》正形象化地說明了這一道理。
Friday, 10 May 2019
湖平兩岸闊,凮正一颿懸
《凮》古同“風” (Source)
《颿》今作“帆” (Source)
出自於王灣的《次北固山下》
客路青山外,行舟綠水前。
湖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
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
鄉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
鳴謝黃振全老師墨寶
譯文
旅途在青山外,在碧綠的江水前行舟。
潮水漲滿,兩岸之間水面寬闊,順風行船恰好把帆兒高懸。
夜幕還沒有褪盡,旭日已在江上冉冉升起,還在舊年時分,江南已有了春天的氣息。
寄出去的家信不知何時才能到達,希望北歸的大雁捎到洛陽去。
《颿》今作“帆” (Source)
出自於王灣的《次北固山下》
客路青山外,行舟綠水前。
湖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
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
鄉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
鳴謝黃振全老師墨寶
譯文
旅途在青山外,在碧綠的江水前行舟。
潮水漲滿,兩岸之間水面寬闊,順風行船恰好把帆兒高懸。
夜幕還沒有褪盡,旭日已在江上冉冉升起,還在舊年時分,江南已有了春天的氣息。
寄出去的家信不知何時才能到達,希望北歸的大雁捎到洛陽去。
Saturday, 4 May 2019
李白斗酒詩百篇 長安市上酒家眠 天子呼來不上船 自稱臣是酒中僲
《僲》古同“仙”
鳴謝黃振全老師墨寶
這詩出自杜甫《飲中八仙歌》
這四句寫李白好飲、狂放、瀟灑,也寫出了李白酒一下肚,詩興立刻泉湧而來的才華——李白只要喝下一斗酒,就能作出百篇詩來。他常在長安市上喝酒,喝醉了就睡在酒樓上。有一次,唐玄宗遊白蓮池,召李白去作詩,李白卻喝得醉醺醺的,說甚麼也不上船,還自言自語地說:“我是酒中仙!”“天子呼來不上船”。此情未必是事實,杜甫用誇張的手法,塑造了李白桀驁不馴、豪放縱逸、傲視王侯的藝術形象,神采奕奕,形神兼備,具有高度的藝術真實性和藝術感染力。
(來源 :海博學習網 www.exam58.com)
寵辱不驚 看庭歬花開花落 去留無意 望天上雲捲雲舒
《歬》古同“前”
鳴謝黃振全老師墨寶
寵辱不驚,是一種境界,個人認為,只有中國的傳統道家思想方有這般境界。人生在世,能視寵辱如花開花落般尋常;視喜怒去留如雲捲雲舒般變幻,淡然處之,這該是何等的境界,兄弟性急,對此頗為嚮往。寵辱不驚,是一個成語,是一個典故,耐人深思。
唐朝時,有個叫盧承慶的官員,供職吏部,任考功員外郎,負責高級官員的政績考核,此人深通做官處世之道。當時一個負責督辦糧草的官員,因大風毀船失米,到吏部述職時,盧承慶寫下評語:「臨運毀糧,考核為中等下」;這人看完評語後,面無表情,準備退下,盧承慶想了想,又把評語改為:「雖為損米,但非人力之所及,考核為中等中」;這人看了一眼後,還是沒有半點笑容,不驚不喜,一副事不關己的樣子,盧承慶見此人如此從容,必非尋常人物,於是又把評語改為:「寵辱不驚,考核為中等上」。成語「寵辱不驚」的出處(《新唐書》)。
盧承慶有家訓傳世
盧承慶為官清廉,做事認真,講求實際。晚年病危的時候,把兒女們叫到床前囑咐說:「我死後,喪事一定要從簡。穿的這身衣裳就算是我的裝裹,不要再給我買新衣服。棺材外邊不必設槨,用一層棺材裝好,埋了就可以。墳頭不要太高,只要能讓人看得見就可以了。碑文不要亂寫,吹噓我這一生有什麼功績,只要老老實實寫上我的履歷、什麼時候死的,此生足矣!」這就是盧承慶的遺言。可見,盧承慶不僅清廉,而且自身也是個對虛榮看得非常淡的人。
寵辱不驚,乃是人生最高境界
寵辱不驚,去留無意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卻非常困難。我輩俱是凡夫俗子,紅塵的多姿、世界的多彩令眾生怦然心動,名利皆你我所欲,如何能不憂不懼、不喜不悲呢?竊以為,要明確自己的生存價值,由來功名輸勛烈,心中無私天地寬。若心中沒有過多的私慾,又怎會患得患失呢?要認清自己所走的路,得之不喜,失之不憂,不要過分在意得失,不要過分看重成敗,更不要過分在乎別人對你的看法。只要自己努力過,只要自己曾經奮鬥過,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按自己的路去走,外界的評說又算得了什麼呢?
生亦欣然、死亦無憾。花落還開,水流不斷。我兮何有,誰歟安息。明月清風,不勞牽掛。
(圖片皆采自網絡,深表謝意!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此聯出自《菜根譚》)(Source: 每日頭條)
(圖片皆采自網絡,深表謝意!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此聯出自《菜根譚》)(Source: 每日頭條)
Subscribe to:
Posts (Atom)